春秋战国时期的神秘古国,3次亡国2次复国,史记却没有单独列传

战国时期,除了战国七雄,还有一个国家的实力很强。尽管被灭国三次,但是它都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下来了,最终实现两次复国。最辉煌的时候,这个国家曾和战国七雄中的四个国家举行“五国相王”。然而,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,在司马迁所撰写的《史记》中却没有这个国家的列传。那么,这个国家叫什么名字,为何能两次复国,又为什么没有单独列传?建国和第一次覆灭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国家名为中山国,始建于公元前506年,由白狄人建立。公元前七世纪,因被秦国、晋国两大强国驱赶,白狄人无奈迁徙至太行山以东地区。在这里,白狄人接触到了中原文化,实力也因此提升不少。经过多次战争,白狄人占领了周朝统治力比较薄弱的地区。在这个过程中,鲜虞氏发展成为白狄部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部。当晋国发现这一问题时,鲜虞氏已经相当强大。尽管晋国多次出兵讨伐,但是鲜虞氏始终没有被消灭,一直依靠联盟存活了下来。不仅如此,鲜虞氏还在战争中学到了更多的先进中原文化,直接跨越至阶级社会。为了抵御晋国的讨伐,鲜虞氏联合附近的其他氏族,在今河北省唐县附近建立了国家。因国家是以中人城为都城,都城中有山,所以取名为中山国。晋国发生内乱时,中山国曾派兵支持反对晋国的范氏等士族。晋国内乱平定后,晋国便开始讨伐之前支持反对晋国的中山国。在此一次战役中,中山国的属国便被晋国灭掉了。随后,晋国又两次兴兵讨伐中山国,中山国的重要城市均被晋国占领。自此之后的多年时间里,中山国一直被晋国控制,就连历史都不怎么记载中山国了。直到三家分晋,中山国才有了复兴的机会。在中山武公的带领下,中山国人迁移至今河北省定州市,重建了中山国。之后,中山国又实行变法,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。但是很快,中山国又迎来了第二次亡国的危险。第二次覆灭和崛起三家分晋后,魏国成为三家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,但是因为受到秦齐楚三国的限制,魏国只能另谋出路,经过考虑,魏文侯决定对中山国下手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改革,魏国也因此变得更加强大。完成改革后,魏文侯便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。不久后,中山武公病逝,其幼子桓公继位,魏文侯趁机发动战争,三年后占领中山国。自此之后,中山国归魏国,魏国为了控制中山国所在的地区,将乐羊封在了灵寿。此外,还将太子封为中山君,以示对中山的重视。魏国衰弱后,中山国在中山桓公的带领下再次复国。不仅如此,中山国还击退了燕国和赵国的夹击,中山国的再次扬名天下。公元前332年,齐国和魏国联合起来攻打赵国。在赵国无暇顾及中山国的时候,中山国趁机发兵攻打赵国的鄗邑。中山国引水围攻鄗邑,差一点就将鄗邑攻了下来。尽管这一次的战役没有完全取胜,但是中山国的实力却得到了很好地展示。此战过后,中山国的地位和威望有了很大的提升。公元前323年,秦国实行了连横政策,其余六国苦不堪言。为了抵御秦国的侵略,六国决定以相王的办法形成联盟,增强各国的实力。举行相王时,中山国也来参加了。但是因不符合周朝礼制,中山国放弃了齐国的支持,转而成为燕赵韩魏所在的联盟,也就是“五国相王”。中山国以“千乘之国”称王,这在当时是独一份,算得上战国七雄外的第八雄。公元前314年,燕国发生内乱,齐国趁机发兵讨伐燕国,侵略燕国的土地。为了增长实力,中山国竟然背信弃义,在和燕国有盟约的情况下,也跟随齐国讨伐燕国。战役结束后,中山国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,还有燕国西南部的几十座城池。燕国另立新君后,中山国并没有按照之前约定返还占领的城池,燕国因此更加仇视中山国。这一时期,是中山国实力最强的时候,其国君是中山王璺。中山王璺在位时期,中山国一直比较强大,尽管有一些国家对中山国有意见,但并不能怎么样。中山王璺去世后,中山国却因新的国君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衰落期。终被灭国公元前312年,中山王璺的儿子继位成为新的国君。中山王璺的儿子没有遵循祖制,反而推行起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中山国的军事实力大幅下降,随之而来的,是政治和经济的崩溃。在中山国不断衰弱的时候,附近的赵国却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实现了“胡服骑射”的改革。改革完成后,赵国一跃成为可以和秦国在军事上掰手腕的强国。这个时候,插在赵国腹地的中山国就成了赵国的眼中钉、肉中刺。在赵武灵王的率领下,赵国军队多次攻打中山国,中山国的实力大幅削弱。此时,中山国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,因为有齐国的压力,中山国才没有彻底灭亡。直到公元前295年,中山国才被灭亡,也就此从战国历史上消失。而司马迁之所以没有给中山国列传,则是因为中山国虽然称王,但建国不符合周礼,因此不能列传。

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电影
惊险一刻!14名小学生上课时误吃误碰鼠药,幸亏被1位家长发现!
下一篇:《清明上河图密码》首播3集,口碑出炉,观众评价一针见血